杞人忧天的故事大家都应该听说过,但是估计你只听了一半,完整的故事才更精彩,要知道结果,可以拖动到视频一半的位置。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列子·天瑞篇》,今天我们来聊聊道家思想的“虚”字。
有一天,有人问列子,虚真的那么重要吗?列子说,既然是虚,那就无所谓贵贱了,这就是: “虚者无贵也。”,虚字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面也出现过很多次,老子说”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大概意思是说,让自己的心灵达到极致的虚寂,坚守生活的宁静笃定。让万物都一起蓬勃生长,我们就能体会到其中循环往复的规律。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让自己的心,保持虚和静的至极,和笃定的状态,不受外界任何影响,就是为了把心融入万物,以观察万物的规律和本质,这就是道家思想的“虚和静”的精神。
这里的“虚”和“静”很关键,虚是一种不加任何判断,保持心境虚空的状态,静是一种平静而专注的状态。道家思想认为,事物变换自有规律,我们需要以“致虚极,守静笃”,才能观察和领悟到其中的道理,这六个字非常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一个人专注、谨慎、谦虚、宁静的一种状态。对事物保持观察,而不预设任何判断,这有点类似古希腊怀疑主义的精神“悬置判断,不做任何决定”,但道家思想更高级的是,事先悬置判断,保持虚极和静笃,是为了对事物有更清醒,客观地认识。
(相关资料图)
为什么要保持虚静呢?列子说,保持宁静虚默,是为了摒弃人为的干预。保持宁静虚默,就可以了解道的所在。如果你寻求有所作为,你就失去了人的本性。等到人的本性被破坏之后,再去卖弄道德的说辞,是无法让人的本性得以恢复的。可见列子和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是一致的。
古代周文王的老师鬻yù熊说,万物的演变是循序渐进,永不停止的,一般人们很难觉察到,事物在这边折损,在另外一边就收获;事物在这边成功,在另外一边就失败。损盈成败都是同时在发生的,也都不是突然改变的,都是循序渐进的,就像人从出生到去世,外貌、表情、智商、形体没有一天不发生改变,肌肤、指甲、毛发一边生长,一边脱落,就像成败一样是一起改变的,我们很难觉察到,只有等到改变已经发生了,我们才能觉察到。
列子说,天地自有一套自己的运行规则,而且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是天地间很微不足道的一员,列子讲了几个故事来说明其中的道理,第一个故事是著名的:杞人忧天。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但你可能没有听说过完整的故事。
说有一个杞国人担心会天崩地裂,整天茶饭不思,寝食难安。有人就安慰他说,天,只是聚集的气体,气无处不在,我们就生活在天里面,怎么会谈到天会塌下来呢?地也只是聚集起来的石土而已,我们每天都走在上面,怎么会担心地裂呢?杞国人听了之后,解除了疑虑,觉得很开心。
另外一个名叫长庐子道家学者知道了这件事,笑着说:“无论是虹蜺还是云雾,风雨或是四季,都是由天所聚集的气体而已。无论山峰还是江河,金石或是火木,都是由地所形成的积聚的石土。既然知道了它们是气体和石土聚集而成,那怎么能说它们不会坏呢?天地不容易灭亡和竭尽,这是必然的。但如果就此断定它们不会坏,也是错误的。天地是有可能坏的,那假如遇到天崩地裂,怎么让人不忧愁呢?”
而列子听了之后,笑着说:“说天地会坏是不对的,说天地不会坏也是不对的。天地坏或者不坏,我们并不知道。既然这样,那么天地坏或不坏都是一样的,就像我们不知道生之前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死之后是什么样子一样,我们不会为了生前和死后的自己担心,那我们何必要去担心天崩地裂呢?”,显然列子的回答更高明。
在这个故事里面经过了三次翻转,一开始杞国人认为会天崩地裂,所以很忧愁,但是有人安慰他们说,天地都是气体和石土聚合而成的,我们就生活在天地里面,所以不会天崩地裂,没有好担心的。而长庐子说,天地既然是气体和石土聚合而成的,那么它就有可能坏掉,而最后列子说,天地会不会坏,我们并不知道,所以我们不应该,为我们并不知道的事情而担忧,这就是杞人忧天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保持对无知的敬畏,拥抱不确定性,才能让我们更加从容。
古希腊哲学家皮浪,是古代怀疑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皮浪乘船出海,在海上遇到了风暴,大船颠簸得很厉害,船上的人都惊慌失措,而只有皮浪若无其事,非常淡定。他指着一头同样若无其事的的小猪说:我们就应该像这头小猪一样,处变不惊。怀疑主义对世界的态度是:悬置判断。悬置判断,除了对客观世界和真理的怀疑以外,其实也是基于人的自身幸福和快乐出发的。怀疑主义认为,人总是容易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想法,当我们自己做出判断和现实情况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就会陷入混乱和苦恼,这个时候,我们内心的宁静就被打扰了,我们就会不快乐。
杞人和长庐子之所以对未来担忧,是因为它们对未来有一个判断或者预期,而这个预期会影响我们当下的思想和行为。所以,类似列子和皮浪悬置判断的心态,或许更好,不做任何主观的判断和预测,不去试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而把注意力转移到我们可以控制的事情上,才是一种更加务实的心态,这是第一个故事。
列子还讲了第二个故事。有一天舜问身边的丞相说,我可以拥有道吗?丞相回答说,你的躯体都不是你的,你怎么拥有道呢?舜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躯体不属于我呢?躯体是天地赠予你的,不仅是躯体,你的生命也不是你所有,我们吃的穿的住的都是大自然的馈赠,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然不是你拥有的,只是你短暂借用而已。这是第二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有一个姓“国”的齐国人非常富裕,有个姓“向”的宋国人很穷苦,于是到齐国向这个齐国人求教如何致富。这个齐国人说,我特别擅长行窃。刚开始行窃的时候,一年就能满足自己的用度,两年就已经很富有了,三年就已经大丰收了,还可以帮助街坊邻居。宋国人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开始去行窃,凡是眼睛能看到的,手能触及的都拿回家,没过多久,宋国人就因为行窃受到了责罚,连同之前的储蓄都被没收了,宋国人觉得自己被骗了,于是去责问那个富裕的齐国人。
齐国人了解之后说,你原来误解我的“行窃”的意思了,我只是向大自然行窃而已。齐国人说,天拥有季节和时令,地拥有资源和物产,我窃取的是天时地利的物产,来种植我的秧苗,生长我的庄稼,建造我的庭院,盖我的房屋,我所有的东西全都是生于自然,这些东西都不是我的,我只是向大自然窃取而已。我向大自然窃取没有祸患,而窃取别人的珠宝、财物就不对了。我的行窃是符合了天道,而你的行窃,是来自于私欲,因此会受到惩罚。
好了,从这三个故事,列子其实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只是宇宙万物中非常渺小的一员,我们无法掌握天道,而只有顺应天道,如何观察天地和顺应天道呢?就应该“致虚极,守静笃”,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保持虚极和静笃,把自己融入大自然,静静地观察,不要有所干预和妄为,才能体会大道。道家思想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列子认为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衣食都是取自于自然,从根本上说,我们并真正不拥有什么,我们只是借居于大自然而已,所以,道家思想能看淡得失和生死,并没有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天地面前,人和其他万物一样,都只是非常平凡的一员,要时刻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