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


(资料图)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可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简注:

丙辰,熙宁九年(1076)。归去,返回天上。这种说法含有“我本来就是天上人”之意。不胜,禁受不住。何似,不如。转朱阁三句,意谓月光转移到红色的楼阁,低射进雕花的门窗,照着不眠之人。不应二句,是说月亮应该没有离愁别恨这种人类的情感,可是为什么偏偏要在人们离别的日子里呈现出象征团圆的圆形,来刺激人们呢?婵娟,美女,此处喻指月亮。

散绎:

什么时候有过这么明朗的月亮!

我端起酒杯,问那茫茫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月宫里,

今夜中秋又是哪一年?

我想随着清风回到月宫里面,

只怕那琼装玉砌的月中宫殿,

高耸在云端,我受不住那样清寒。

只有影子陪伴我翩翩起舞,

月宫虽说好,还是比不上人间。

月光照到红色的楼阁,

低低射进雕花的窗户,

照着我正彻夜无眠。

月亮啊,你不会与人有什么恩怨,

为什么偏在人们分别时又亮又圆。

人世间有悲欢离合,分别团聚,

月亮也是有阴有晴,有亏有圆,

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美满完全。

只盼着我们都能夠既长寿又健康,

远隔千山万水共赏明月心心相连。

品读:

《水调歌头》中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宋词中的顶级名篇,选宋词者必选,说宋词必说,范仲淹曰:前人之述备矣。可是,“诗无达诂”,古有明训。苏轼自已也说过:论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这就是我们今天对中秋词进行再解读的理论依据。解的如何?诸公请与评说。

(一)

月亮可能是诗人最好的伴侣,特别是中秋之月,更是诗人喜欢吟咏的题材。但自从苏轼此词问世之后,其他的作品全都黯然失色了。宋胡仔有名言:“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

与唐代的李白一样,东坡也向有“谪仙”之称。人们都认为他本是天上的神仙,因某种原因降落凡间。这可能是人们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天才的尊重。苏轼自己好像也接受这样的说法。

所以此词一开头就以“谪仙”的口吻,向他原来的居所“青天”发问,想知道今天是什么岁月,仿佛一个离家的游子问询家乡的消息。

“我欲乘风归去”,这个“归”字就非“谪仙”不能有。而“乘风归去”的飘然洒脱,也符合人们对“谪仙”的一般想法:总有一天,他会离开人间,回到天上去。如果他在人间的遭遇并不如意,那么“归去”不单是一种绝妙的解脱,也是对使他不如意者的轻蔑和嘲弄。

当苏轼后来颠沛流离之际,世间便有他白日仙去的传说;在他身后,人们也乐于听说他在天上做着神仙。一个寓有才华的人应该得到的尊重,如果在人间没有得到,那么就只能由老天爷来作出补偿了!

(三)

可是,苏轼的词意却从这里开始转折了。他对“归去”的意义发出了质疑。天上原是一片凄清寒冷,到了那里恐怕也只是做个顾影自怜的寂寞仙子吧,那样,还不如留在人间呢!

人间的生活虽然不能尽如人意,但天上也非完美。这不如意,不完美才是生活的本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来如此,不但不该厌弃,反而更当细细品尝这人生原本的滋味。所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决心不去做那寂寞的神仙,而情愿永远留在人世间。

(四)

词是因想念苏辙而作的,兄弟二人,至今已分别六年未能相见,词中关于天上人间的这番思量和讨论,首先是用来安慰苏辙的。但我们从这里听见了“谪仙”的心声,他是如此留恋人世,尽管有许多不平,尽管人世间有许多人给予他的只是打击和伤害,他依然爱着人间,心甘情愿地为人世的生活唱出衷心的赞歌。

附图八幅,密州风光与中秋月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