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唐朝诗与词巅峰之上的人物,温庭筠的诗与词体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我们先来讲他的几首诗。温庭筠早期的诗充满了勃勃的生气,体现了少年时代的积极追求。比如他的《过陈琳墓》这首怀古诗,就包含了温庭筠希望仗剑天涯走马塞上弃文从军的梦想。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资料图】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我曾在史书上拜读过您留下的诗文,今天我在如浮蓬流转中又经过您的这座土坟。假如您这词人在天有灵应当了解我,我虽有经世之才却无主依托,我就开始倾慕您。墓前的石麒麟已经被萋萋荒草埋没,魏武帝的铜雀台一片荒凉对着暮云。请别怪我临风凭吊而倍感悲伤惆怅,我也想要效仿先贤携带书剑去从军。
盛唐时代的诗人大多具有一身侠气,多追求“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希望上马提剑征战沙场,纵然是牺牲沙场,那也是“纵死犹闻侠骨香”,这就是盛唐气象。但晚唐时代,唐朝的国运已然不可避免地滑向衰落,所以诗人们大多感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原来粗线条的雄浑的大唐气象,已经变成不可言说的细微的内心秘密了。
时代精神从马上转向了闺房,文人们大多在乱世之中消磨了斗志,在狂歌醉酒、隐居山林中,在浪迹红楼楚馆偎红倚翠中度过残生。但温庭筠此时依然是斗志满怀,希望携带书剑学从军,对未来抱有一腔热情。这样沉郁苍凉且积极向上的风格,在晚唐极为少见。纵然是李商隐杜牧这样的诗坛大佬,也有不及之处。
但青春的狂想抵抗不过世事无常。多年科举失败仕途不畅,舆论场上的诋毁与中伤,让温庭筠的诗风发生了剧烈变化,他中年以后的诗,低沉苍凉、吞吐哽咽、缠绵悱恻,很显然是一个失意者的“萦损柔肠”。
温庭筠常年流落江湖,分别与送别成了他诗中的主题。无论是自己漂泊异乡,还是送朋友远别离,他的诗中都有自己悲伤的影子。他在《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当中写道:
几年辛苦与君同,得丧悲欢尽是空。
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三春月照千山道,十日花开一夜风。
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
自己与朋友一起努力苦读,但换来的却是别人高中进士而
自己却落第的结果,在祝福朋友的同时,掩盖不住自己的失望落寞的心情。“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这是寒族知识分子明明知道路就在前方,却无路可走的悲哀与惆怅。
温庭筠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李商隐的绵密朦胧,也有李贺的想出天外的浪漫,他的咏史与怀古之诗更有刘禹锡的清峻慷慨之气。特别是他的羁旅行役之作,写景状物清丽高雅,比如历来为人称道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诗歌是意象的艺术,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景物之上,这让景物有了自己的情感。此时的景物,已经不再是自然的景物了,而是诗人情感投射之后的景物,这些组成诗歌意境的景物,叫做意象。一首没有意象的诗歌,是没有意境的,而没有意境的诗歌,那就是味同嚼蜡。
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温庭筠常年漂泊无依,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特别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为人传诵。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内容涵盖 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这种仅用意象组合而不用动词的写法,让不少后世词曲家竞相模仿。比如元曲大家马致远同样写天涯漂泊的游子之情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可以说是深得温庭筠意象艺术之妙。
温庭筠仕途失意之后,就只剩下两种生活方式了。第一种是没钱的生活,第二种是手里有点钱的生活。没钱的时候,那就贫居乡野,吹拉弹唱以自娱;有钱的时候,那就混迹于青楼楚馆歌女的酒宴之中,听歌女们唱歌,为她们填词演唱,过一种脂粉阵中醉生梦死的生活。因此,温庭筠的词,题材上大多写女子的生活起居、喜怒哀乐,他笔下的女子几乎都是贵妇、歌女。她们形貌美丽妆容高贵,但精神世界“寂寞沙洲冷”,她们是缺爱的一族。女子们要么独居深门大院;要么思远人夜不能寐;要么愁恨相续慨叹青春已逝容颜不再,总之,温庭筠乐于为她们代言。
温庭筠用男性的视角写女子的情感生活。我手写我心,在那些缠绵悱恻富丽堂皇的词作之中,在万千风情万千哀愁的女子的身上,不可避免地蒙上了温庭筠自我的情感,那种怀才不遇的哀叹、仕途冷落的悲伤。温庭筠既是替女子代言,其实也是替自己的悲剧人生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