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昨天(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国家林草局权威发布,在全球亚洲象总量不断减少的形势下,我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增长至目前的300头以上,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亚洲象作为伞护种,对于维护这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伞护种的意思就是亚洲象在得到保护的同时,也成为其栖息地内其他物种的保护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亚洲象分布区和栖息地是北半球高纬度大陆型热带雨林,分布有7600余种濒危野生动植物。

为保护好亚洲象及其栖息地,我国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长期开展野外巡护、栖息地维护,切实保障亚洲象核心种群及关键栖息地的安全;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工程,有效遏制了栖息地缩减的趋势,逐步改善了亚洲象生存环境;建设亚洲象种源繁育基地和救护中心,持续开展野外救护、救助;制定安全防范应急预案,开展种群监测预警、防象设施建设、推进中老跨境联合保护、逐步增加亚洲象肇事补偿标准。“十四五”以来,云南已投入亚洲象保护资金近2亿元。 

随着亚洲象种群数量不断增多,人象边界把控、人象和谐相处成为重要课题,我国正通过建设亚洲象保护及监测预警系统守护“人象平安”。

云南多地已经形成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通过人工、红外相机、无人机等方式监测亚洲象的活动,并以App、社交软件、广播等形式及时对民众进行预警;防象灯、观象塔、避象亭等设施,有效减少人与亚洲象的接触,切实降低了人象冲突中的人员伤亡,也优化了野生亚洲象的保护机制。

亚洲象监测员 刁发兴:如果象移动改变方向,我们赶快发预警,通知老百姓,随时要高度警惕,像这种情况,因为它离村庄比较近,我们随时都要有人在这里值守,时时刻刻要盯着它的动向。

随着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云南多地组建专业护象队进行跨区联动,人随象走,一群一策,精准管理。目前,已经构建了全国首个集野生动物保护、监测预警为一体的智能化体系,组建了监测预警专业护象队伍,开展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预警。 

随着亚洲象保护不断深入,国家林草局会同多个部门以及科研单位正在开展亚洲象栖息地适宜性分析、亚洲象遗传多样性调查等研究,为科学保护亚洲象提供科研支撑。

2020年,我国成立亚洲象研究中心,在亚洲象行为学、遗传学、栖息地、人象冲突等方面开展了专项科学考察。从当前调研来看,亚洲象的行为习惯、食性和分布区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比如以前大家都认为亚洲象是站着睡觉,结果发现并非如此;以前认为亚洲象只吃象草、芭蕉,结果火龙果、菠萝、甘蔗、玉米、水稻,老百姓种的农作物它们基本都吃;另外,亚洲象的遗传多样性、基因序列组等科学研究正在深入展开。8月12日,国家林草局、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中心等多家机构推出亚洲象科研大数据平台。

亚洲象科研大数据平台项目负责人 陈建军: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为亚洲象列家谱、上户口、找对象,让它们吃好住好,种群健康可持续发展。

研究团队还持续对北移南归象群、勐海象群、橄榄坝象群等开展监测,分别在墨江、元江、峨山、晋宁等地结合遥感影像,协助当地政府及时制定监测预警和防范措施。综合亚洲象物种栖息需求和社区群众实际生产需求,为缓解人象冲突、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保护野象安全提供科学支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