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短衣长裙,头戴色彩丰富的花锦头帕,唱着特色民歌,这是来自广西大新县宝圩乡板价村的民俗风情表演队,他们身着的是别具风情的“短衣壮”服饰。

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宝圩乡板价村身着传统壮族服饰的村民。 来源:光明网


(相关资料图)

大新县宝圩乡是中越边境线上古骆越文明的传承地之一,是桂西南区域传统民俗文化形态得到较完整保存的地方。其中,该乡的板价村还被评为“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第四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18年,“大新宝圩壮族服饰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年过八旬的退休教师农廷兴是“短衣壮”民俗文化传承人,也是土生土长的板价村人。为发扬“短衣壮”民俗文化,2004年以来,他先后自编自导了《创先争优好法宝》《蹬档舞》《侬峒欢歌》《铜钱舞》等20多个原生态歌舞节目。

正在讲解“短衣壮”民俗的农廷兴。

“‘短衣壮’文化需要传承,首先得穿自己的衣服,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蹈。”农廷兴说,“短衣壮”服饰是壮族“黑衣壮”的细分支系,以妇女的短衣长裙为主要特色,即上衣短紧,下裙宽长。这种服饰既可以适应炎热的天气,也方便劳作,此外,其头帕也非常独特,由多色丝线织就,图案精美。

“短衣壮”服饰采用的不是寻常棉花,而是淡褐色的彩棉,需要经过轧棉、纺纱、织造和染布等流程,是真正意义上的“土特产”。但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制作周期长、流程复杂的工艺几近失传,只有村里少数老人还保留着手工织作的习惯,这让农廷兴坚定了要传承和保护“短衣壮”文化的决心。

在担任教师的时候,农廷兴就对当地文化民俗产生兴趣,1995年退休后,更是全身心投入对“短衣壮”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他在村落间四处奔走,收集纺纱机、头帕和头巾等物品,为了传承手艺,他组织村里的妇女把一块头帕拆了织,织了拆,反复练习编织手法。

民俗风情表演队的一名队员介绍道,在“短衣壮”服饰中,头帕、头巾制作尤其精美复杂,孩童、中年和老年所佩戴的头帕各有特色,但掌握此技术的老人们去世后,该项工艺几近失传。农廷兴一点点从民间收集物品,组织她们学艺,最终将这项珍贵的手艺保留下来,十分不易。

“短衣壮”别具特色的头帕。

与此同时,农廷兴还通过走访的形式收集、记录民间的“短衣壮”歌曲,并加以改编,组织当地民俗风情表演队以歌舞形式呈现,歌颂四季劳作、美好爱情和民族团结,让“短衣壮”文化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在农廷兴的奔波努力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短短数年时间,宝圩乡的织布机从原来的荒废状态转变为现在的200架正常运转,宝圩乡的彩棉也开始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宝圩乡“短衣壮”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为村民增收添了新路子,也培养了不少当地民俗文化传承方面的社会服务型人才。

“我只是一个小学老师,但我有对民俗文化的爱好,有赤诚之心。”农廷兴说,自己虽然老了,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会努力将“短衣壮”民俗文化一直传下去,让民族团结之花更加灿烂。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