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全年粮食产量3/4、面积超13亿亩的秋粮,是我国全年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东北平原到烟雨江南,玉米金黄,高粱红艳,水稻飘香,全国各地秋粮正陆续收获。
【资料图】
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近85万亩马铃薯陆续进入收获季。一场细雨过后,秋意渐浓。安定区鲁家沟镇的种植大户李聚东每天穿梭在黄土高原的梁峁间,采收成熟的鲜薯,分秒必争。
秋雨之后,陇中黄土高原上的凉意又增添了一分。清晨,天色尚未大亮,空气中还凝着雾,李聚东和老乡们已经在田间忙活了好一阵了。李聚东的合作社种着1300多亩的马铃薯,迈入9月,为期近70天的采收季拉开序幕。这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每天都需要30多个临时工帮忙。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近85万亩马铃薯陆续成熟,李聚东迎来收获季。
伴随着轰鸣的机器声,一颗颗马铃薯被深翻出土,迅速滚落在地里。比马铃薯更快的,是农民的手。
如何看马铃薯的好坏?一个是看它的大小,再一个看它的外观。外观光洁,薯形标准的马铃薯更受市场青睐。李聚东介绍,马铃薯分三个类,大薯、中薯、次薯,其中大薯和中薯都可以用作商品薯,次薯会运到淀粉厂里制成淀粉,今年,李聚东种植的马铃薯仅大薯率就达到70%以上。“今年的价格要8毛钱,比去年高2毛钱。”李聚东说。
马铃薯颗粒归仓,将按照大薯、中薯、次薯的分类,销往不同的市场。今年,李聚东合作社种植的马铃薯大薯率超70%。
定西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这句当地人的戏言印证着这里土地的贫瘠。因为海拔高、降水少,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只有马铃薯能茁壮生长。和很多同辈一样,15岁那年,李聚东也离开家,离开只有马铃薯可吃、还吃不饱的日子。
在外打工的他端过盘子,也给酒店的洗过碗,卖过小百货,也到过建筑队打工。“后来我看着定西发生了好多变化,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大,农民的儿子爱土地,我想着就回来把自己家乡的地再种起来,能不能变得好一些,农民的儿子爱土地。”回忆过去,李聚东有点动情。
“农民的儿子爱土地”,李聚东说了两遍。鲁家沟镇的土地,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10倍以上。2014年底建成投用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给李聚东带来了他期盼的、也超乎预期的变化。
甘甜的洮河水流到了鲁家沟镇的田间地头。有了水,土地有了生机,李聚东的心也活泛了。他辞掉工作,返回家乡,一口气流转了500亩撂荒地,全都种上了马铃薯。
眼看着来了洮河水,李聚东琢磨着,水多马铃薯肯定能长好。不料大水漫灌到地里,造成土壤板结,当年,马铃薯只长秧子不结果。李聚东的马铃薯事业起步并不顺利。
吃了亏的他开始找专家请教农技,上网课自学窍门,如何让马铃薯巧喝水,如何实现标准化稳产……凭着一股子倔劲儿,李聚东发展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先进技术,终于把土地的“遥控器”握在了自己手中。
李聚东在水肥一体化控制室进行操作,这项技术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
今天的马铃薯大田里,机械已取代“二牛抬杠”成为播种收获的主力。不到10分钟,采收车就能跑完八亩地,再开往下一块地。采收车留下的战场就成了20多个农民的“舞台”。大家利索地越过田埂,热热闹闹地翻出马铃薯,收进筐。
采收机后,乡亲们忙着捡拾出土的马铃薯,将它们装上车。
远处,一辆小车驶来,李聚东一眼认出,是区里的农技专家陈雄。这是他的老朋友,他赶忙拉着陈雄去另一片田看晚熟品种。
定西市安定区农技服务中心高级农技师陈雄(左一)正查看马铃薯田的土壤情况,进行技术指导。
李聚东的合作社种着好几个马铃薯品种,不仅可以错峰上市,还能供应不同渠道。和农技师陈雄一起诊断了土壤情况,他决定,收完今年这一轮,明年让三分之一的土地倒倒茬,再换几个新品种试试种植效果。
从1.0版的救命薯到2.0版的温饱薯,再到现在的致富薯,半个世纪以来,定西马铃薯就是农业产业化飞速发展的缩影。种马铃薯七年,李聚东不仅把父辈的马铃薯种到了3.0版,今年6月还被评为区里的农民技术员,负责给安定区北部7个乡镇推广技术。
李聚东的合作社种着好几个马铃薯品种,这样可以错峰上市,还能供应不同渠道。
“看着这个洋芋我真的有一种亲切感,我们父辈一直在种洋芋,那个时候是救命薯,靠它活命;到我这辈,就是温饱薯,靠它就不饿肚子了。现在马铃薯就是致富薯,能带来不错的经济收益。小时候我爱吃洋芋也在种洋芋,长大以后还是在吃洋芋种洋芋,但我发现种和种不一样,有差距的,方法不一样,产量也不一样,技术也不一样。”李聚东正说得滔滔不绝,手机铃声打断了他,收购商要一批中等大小的马铃薯发去四川做薯片,想看看马铃薯品质。
“整体就这个样子,就这么个东西。”李聚东举着手机,冲着地头贮藏库里的一袋土豆拍了段小视频。全程没有一句花哨的推销话术。他说,说得天花乱坠没用,还得实事求是看品质。
这笔订单很快敲定,300吨,明天出仓。李聚东嘱咐了一遍,又嘱咐一遍,送货前,一定要把装着马铃薯的每一个网袋再摇一摇,把附着在上面的土再弄干净些。
傍晚,落日的余晖将马铃薯大田染成金色,也将李聚东脸上的汗珠映得透亮。黄土高原上日复一日的烈风,在他的脸上刻下深深的横纹。颗粒归仓,这个刚过不惑之年的西北汉子露出结实的笑。
收工前,李聚东把伙计们叫到一起,实时转账结算临时工的工资。
“庄稼人种庄稼,是为了多挣点钱,收益高一些,把钱能揣到兜里。”李聚东说,他的想法就是让在合作社务工的农民,一年下来能落下两三万块钱,让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当被问到挣了钱想做什么时,李聚东朴实地说:“养活婆娘娃娃,老人、孩子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这里是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中国马铃薯之乡”。这里是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依靠马铃薯增收最多的县区之一。
“养活婆娘娃娃”,只是这一场丰收后,好日子的起点。
李聚东知道,每个人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