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洞杜鹃的花是白色的,植株最高能长到9米,但生长周期很慢。


(资料图片)

▲白天完成了实地考察,晚上张乐华细致地将信息记录好。

植物迁地保护是植物园的重要功能,而珍稀濒危植物的多样性保护更是植物园的使命与担当。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研究员张乐华及其科研团队经过近4年努力,成功使本已被列入灭绝种的特有珍稀野生植物小溪洞杜鹃得以“复活”,目前该团队在庐山植物园已陆续繁育5000余株小溪洞杜鹃幼苗,且长势良好,为其后续的野外回归及种群复壮奠定了基础。

江西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将重返“国保”名录

小溪洞杜鹃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是江西井冈山山脉特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属典型的狭域分布型种,需要特定的生长环境,种群数量极少。最早的模式标本系1988年采摘于井冈山市小溪洞的路边,由此而命名,目前仅在小溪洞和江西坳等地发现有分布。该植物对研究全球植物进化与区系起源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记者了解到,野生植物小溪洞杜鹃曾因多年未现“芳踪”,先后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及《中国被子植物濒危等级的评估》(2017年)列为灭绝种,且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

目前,小溪洞杜鹃已被《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杜鹃花科》(2022年)《江西树木志》(编撰中)收录,下一步将依据现有科学数据及申报程序,重返《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其濒危等级也将由灭绝(EX)降为极危(CR)。

据介绍,保护好极度濒危的小溪洞杜鹃,对提升植物园保护功能、社会价值及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需求。 

引种的幼苗预计今年六七月份开花

为寻找小溪洞杜鹃,张乐华科研团队多次深入井冈山开展野外考察,2019年12月在模式标本采集地,他们寻到首株小溪洞杜鹃植株后,又通过更广泛考察,最终发现多个小居群。科研人员通过引入种子和实生苗(由种子萌发而长成的苗木),在庐山植物园开启育苗、仿自然生境栽培等迁地保护工作。

张乐华坦言,小溪洞杜鹃仅分布于井冈山的局部山地,自然资源量稀少,试验材料获取困难,影响了保护生物学等相关研究的实施。

“我们从井冈山引种的少量幼苗已经种植在植物园内,等到6、7月份的时候,游客就可以观赏到它们开白色的花。”张乐华说,除了从原产地引种实生苗,他们还自主繁育了5000余株幼苗。小溪洞杜鹃的幼苗生长慢,虽然已生长近3年,但高度只有10厘米左右,目前还在繁殖温室培养,而成年的小溪洞杜鹃植株高可达9米。“从一粒种子到植株开花,这大概需要10年左右,是非常漫长的。”张乐华告诉记者,正因为播种苗生长慢,苗木生长期长,短期内(4~5年)难以获得大量的优良苗木,这也影响了该物种的野外回归等研究。

“复活”稀缺植物促进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

据张乐华介绍,小溪洞杜鹃曾被认为已在地球上灭绝。本次“复活”小溪洞杜鹃,不仅让公众重新认识了该珍稀植物,更是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展示,对小溪洞杜鹃后续的保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目前,除原产地有少量的自然分布外,仅庐山植物园繁殖有5000余株幼苗。”张乐华告诉记者,随着这5000余株小溪洞杜鹃幼苗不断长大,三五年后,可在原产地或原产地附近生态环境相似的地区开展野外回归,构建小溪洞杜鹃近自然群落,并逐步扩大野外种群数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