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了关于“调理肉”的消费提示。其中提到,调理牛羊肉和纯牛羊肉的产品工艺不同,配料也不同,消费者应注意辨识。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无论是网售还是线下,仍有一些调理肉产品存在概念混淆、货不对板等问题,容易误导消费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网店
提示不明显 误导消费者
“本来以为买的是羊肉串,结果居然是羊肉和鸭肉的混合肉串。”前段时间的一次网购经历,让白女士有些不悦。当时,她先是在某购物平台搜索关键词“羊肉串”,并点进了一家销量还不错的网店。看着图片上诱人的肉串,白女士没多想就点击下了单,到手后才发现货品并不是“羊肉串”,而是“羊肉风味串”,配料表也写明掺了鸭肉。
宣传图片写的羊肉串,到手变成羊肉鸭肉混合串
认为买到了假货的白女士找到客服理论,却被对方告知,广告页上写了产品是羊肉和鸭肉混合的“调理肉串”。这时白女士再回到网店页面,往下翻了翻,才看到确实有这么一行小字,自己下单时没注意到。虽然还是有些不服气,但毕竟买错肉串也有自己疏忽的原因,白女士最终只能认栽。
记者在网购平台上搜索发现,包装名称为“羊肉风味串”,但实际用料是纯鸭肉的产品并不少见。售卖这类产品的网店,大多会在标题写明“鸭肉串”,下单页面选择规格时,也会特意在括号里标注鸭肉作为二次提示,防止消费者买错。
但还有的网店,售卖的则是羊肉与鸭肉混合的“调制肉串”。相比起纯鸭肉肉串宣传时的“光明正大”,售卖这类混合肉串的网店,标题中根本看不到鸭肉的字眼,而“调理”二字也会被刻意写在后边,有刻意隐瞒之嫌。
记者点开一家标题为“内蒙古大草原羊肉串调理批发”的网店,页面最上方有11张宣传图,宣传语包括“手工腌制到家直接烤”“新鲜羊肉串三瘦两肥大份量”等等,没有一张图提到产品包含了鸭肉。必须把页面往下滑,滑到商品详情部分,才能看到一行小字:“本款羊肉串是调理羊肉,就是羊肉和鸭肉调理腌制手工穿制的肉串,请消费者须知。”其他售卖羊肉鸭肉混合调理肉串的网店,套路基本一样。
超市
调理没写明 实物差别大
线上网店暗藏套路,线下超市情况如何?记者走访北京多家超市看到,肉串方面,超市售卖的产品明显要正规得多。很多羊肉串使用的都是“原切肉”,即纯羊肉,也有少量“调理羊肉串”,但没有掺杂鸭肉的情况。记者还看到了一款鸭肉串产品,包装上明确写了“鸭肉串”,并没有冒充为“羊肉风味串”。
除了肉串,牛羊肉卷和牛排也是超市中比较常见的预包装肉类产品。其中,“原切牛羊肉卷”与“调理牛羊肉卷”的价格差距较大。万丰路附近的一家超市中,普通原切羊肉卷的价格为55.8元一斤,原切羊上脑肉卷和原切羊霖肉卷的价格更是高达65.8元一斤,而调理羊肉卷的价格仅为33.8元一斤,几乎是原切上脑肉卷的一半。肥牛卷的情况也较为类似,调理肥牛卷比原切肥牛卷要便宜得多。
超市里的原切羊肉卷和调理羊肉卷,价格差别很大
为什么调理肉卷这么便宜?导购员告诉记者,调理肉卷里面是“加东西”的,肉的品质不如原切的好,“一分价钱一分货嘛!”
记者看到,调理羊肉卷的包装上写有“调理”二字,配料表上除了羊肉,还有羊脂肪、食用盐、水和食品添加剂。从外观上看,记者根本无法分辨调理羊肉卷和原切羊肉卷的区别,自然也无法判断肉的品质如何。
有的调理肉产品价格标得很低,也有的在价格上很难与原切肉区别开。在欣宁街附近的一家超市,记者看到了许多品牌的牛排产品,其中有些调理牛排的价格,几乎与原切牛排不相上下。
价格上难以区别,产品的命名也容易让人误解。比如同样叫做菲力或西冷牛排,有的产品是原切肉,还有的则是调理肉,而且后者的正面包装上没有任何“调理肉”字样,仅仅从背面的配料表才能判断其是调理肉。此外,除了黑椒牛排这种较为容易辨别的调理牛排,还有一些诸如“整切眼肉牛排”“黑金牛”“儿童牛排”的产品,名字上同样难以辨别,而从配料表上看,这些牛排全都是调理牛排。
有的牛排,包装上的图片很像原切肉,外形不规则,但实物却是规则的圆形调理肉
这些调理牛排的品质如何暂且不论,它们的包装就存在一个普遍问题:货不对板。记者至少看到了三款调理牛排产品,包装袋上用作宣传的牛排,形状并不规则,看起来与原切牛排并无二致。但袋内的牛排实物却是规则的圆形,非常像是“重组”而成。
问题
分类不科学 标准太宽松
“调理肉”制品,是指鲜、冻畜禽肉(包括畜禽副产品)经初加工后,再经调味、腌制、滚揉、上浆、裹粉、成型、热加工等加工处理方式中的一种或数种,在低温条件下贮存、运输、销售,需烹饪后食用的非即食食品。调理肉产品会添加其他辅料或食品添加剂,非百分之百纯肉。
每一款调理肉产品,都会在包装上标明该款产品生产时所参照执行的标准。其中,绝大多数产品执行的都是《SB/T 10379速冻调制食品》标准,少数产品执行的是《SB/T 10482预制肉类食品质量安全要求》标准,还有个别产品执行的是《GB 19295-2021速冻米面与调制食品》标准。
其中,《SB/T 10482预制肉类食品质量安全要求》和《GB 19295-2021速冻米面与调制食品》均没有明确规定调理肉产品中的原料肉含量。而在《SB/T 10379速冻调制食品》中,调制食品被分为了“花色面米制品”“裹面制品”“调味水产制品”“肉糜类制品”“菜肴制品”“汤料制品”六类。仅从名字上判断,似乎很难把调理牛羊肉卷和调理牛排归到其中任何一类。
而事实上,目前市面上的调理肉卷和调理牛排,几乎都被划分到了“菜肴制品”一类。相比起“鱼香肉丝”“宫保鸡丁”这类速冻半成品菜肴,把肉卷和肉排分为“菜肴制品”,着实有些牵强。
很多调制肉卷和调制肉排产品,参照的是《速冻调制食品》标准,分类为菜肴制品
更大的问题在于“主料含量”上。在《SB/T 10379速冻调制食品》的附录表中,规定了各类速冻调制食品的主料含量。其中,菜肴制品分类仅要求主料占产品净质量≥20%即可。如此低的主料占比,会给预制肉生产企业过大的“操作空间”。
除了菜肴制品,调理肉的另一个分类肉糜类制品,所规定的主料含量同样很低,比如牛肉作为主料的肉糜制品,牛肉含量仅需≥8%。在超市中,记者对比了多款牛肉丸产品,不同产品之间牛肉含量差别巨大,有的牛肉含量≥85%,有的≥35%,有的≥20%,也有的产品根本没有标注牛肉含量。
而在《速冻调制食品》规定中,菜肴制品的主料含量仅需≥20%即可
除了牛肉丸,还有一款名叫“牛筋肉丸”的产品,配料表排在最前的居然是鸡肉,之后排序依次是牛脂肪、猪肉,调制牛筋排在第4位,牛肉则排在第5位。计算主料含量时,厂商并没有按照鸡肉或牛筋来计算,而是把“鸡肉、猪肉、牛脂肪、牛肉”合在一起计算,占比≥70%,调制牛筋则仅≥4%。
一款名叫“牛筋肉丸”的产品,配料表排第一的却是鸡肉,牛筋和牛肉排在四五位
一块调理肉 肉占六七成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询问了一些消费者,其中部分年龄较大的消费者称自己搞不懂“原切肉”“调理肉”的概念,他们更在乎的是预制肉产品里的添加剂,还有年轻一些的消费者,听说过调理肉的概念,认为“调理肉”基本都是“重组肉”。
对于“调理肉”和“重组肉”的关系,从事肉品加工行业多年的史先生介绍,两者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如果没有进一步的规定,光从配料表上,消费者是很难判断调理肉产品到底是不是用重组肉做的。除了牛肉饼这种明显的重组肉产品,肉卷和肉排,基本只能靠肉的纹路来分辨。“纹路特别不规则的,就有重组肉的嫌疑。”
至于添加剂的问题,史先生认为,消费者无需“谈添加剂色变”。比如调理肉里常用的大豆分离蛋白是用来乳化的,还有一些添加剂是用来保水的。这些添加剂对人体没有害,而且能让肉品的口感更滑嫩。
不过,调理肉经过加水和加添加剂等操作,原料肉的含量就相应降低了,成本也就降低了。“一块调理肉,肉的含量大概只占六七成,其他三四成都是水、配料。所以调理肉应该要比原切肉卖得便宜一些才合理。”(记者 莫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