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潮水退去,方知谁在裸泳。今年以来,在市场震荡盘整的背景下,部分百亿级私募产品净值出现大幅回撤,引起了市场高度关注。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一些私募机构采取激进打法,如持仓过于集中、加入一定杠杆等。他们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名利双收,然而,一旦潮水退去,基金净值的大幅回撤对投资者利益造成很大伤害。因此,做“流星”还是做“恒星”,是私募机构要认真审视的问题。
近日,有网友称,百亿级私募希瓦资产旗下产品巨亏60%。对此,希瓦资产相关人士坦言,公司旗下部分产品今年以来回撤较大,主要原因是重仓了物业板块。截至8月初,在产品净值高位买入的投资人,回撤幅度确实超过了60%。
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物业板块跌幅较大。截至8月18日,多只港股物业股股价腰斩。比如,碧桂园服务今年以来跌近70%,旭辉永升服务和世茂服务同期跌幅也近60%。
百亿级私募正圆投资旗下的产品也出现大幅回撤。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截至8月15日,正圆投资基金经理戴旅京管理的多只产品今年以来净值回撤超50%。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业绩“翻车”的百亿级私募均为近两年私募圈的“当红炸子鸡”,业绩一度遥遥领先。资料显示,戴旅京擅长重仓大赛道、大格局公司,2020年和2021年其管理的“正圆小伙伴”净值增幅明显,涨幅分别为243%和135%。希瓦资产洪某管理的产品也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净值实现翻番,一度受到投资人的追捧。
为何曾经的业绩神话缔造者,其管理的产品净值会出现超乎投资人预期的大幅回撤?
“前两年结构性行情演绎得较为极致,因此持仓更为集中的私募业绩非常亮眼,其打法和很多公募明星产品类似。而且,在享受鲜花和掌声后,部分私募基金经理对高仓位、高集中度的打法迷之自信。一旦市场大跌,这类私募产品便大幅回撤。”沪上某私募研究员直言。
某百亿级私募人士坦言:“高仓位、高集中度的打法在前两年的市场中非常有效,而且能够让私募在短时间内名利双收。但是,如果打法过于激进,基金净值必然大起大落。许多投资人很难做到长期投资,很可能在高位进场、低位离场。从长期来看,这种打法对投资人和私募管理人均弊大于利。因此,私募机构尤其是头部管理人,需要重新思考创造绝对收益的意义。”
据悉,今年以来,多家百亿级私募不断完善已有的风控体系,希望为投资人创造“稳稳的幸福”。沪上某百亿级私募的有关人士透露,公司此前对基金经理的行业投资比例未作出具体的限制,最近正在研究出台相关的规则。
清和泉资本创始人刘青山也表示:“上半年市场的波动超出我们预期,在后面的操作中,我们会扩大行业的覆盖范围,以求降低净值波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