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近日在武汉和日内瓦两地拉开帷幕。大会的东道国活动之一“全球迁飞区水鸟栖息地保护论坛”近日(9日)以线上方式召开,致力于全球协同守护候鸟迁飞通道,并倡导建立“中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


(相关资料图)

中国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现有鸟类1445种,其中具有迁徙习性的鸟类800多种,鸟类迁徙是候鸟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期往返的习性。中国地处西太平洋、东亚—澳大利西亚、中亚、西亚—东非4条候鸟迁飞通道的中间地段,每年的迁徙期都有大量的候鸟往返。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 马超德:1971年《湿地公约》成立的初心,是关注迁徙鸟类和水禽栖息地的保护,目前全球9条候鸟迁飞的路线中,有4条途经中国。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主任 雷光春: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是全球9大迁飞区最重要的一个,不仅仅是鸟类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更重要的是迁徙物种中间濒危鸟类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8条候鸟迁飞区。

湖北赤壁东港湖就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今年到东港湖湿地越冬的候鸟有3万多只,其中包括白鹤在内的多种珍稀濒危鸟类。为减少对候鸟的干扰,当地政府决定停止采收湖区的荷藕,并迅速将补助资金送达藕农的手中。

湖北省赤壁市余家桥乡党委副书记 吴铭:乡政府每年投入近百万,将生态补偿款分发到各个村和农户,既保证了农民的权益,同时又实现了生态保护、湿地保护双赢的局面。

为更好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中国认定了29处国家重要湿地和1021处省级重要湿地,建设了2200余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为了让这些湿地之间互联互通,形成保护合力,国家林草局林草调查规划院携手多家机构,共同发起建立“中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通过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强对中国中东部地区重要湿地的管理,守护包括36种受胁水鸟在内的5000多万只候鸟迁飞通道。

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 维持湿地健康、维系鸟类生存

现在保护区的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了371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黄河三角洲鸟类稳步增加、栖息地不断扩大的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

鸟类增长的背后,是黄河三角洲生态之变的一个缩影。

维持湿地健康、维系鸟类生存最重要的是水,但由于种种原因,过去黄河三角洲的生态补水,一年却只有黄河调水调沙期间这一次。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主任 刘静:像每年的3到5月份,也就是春季,我们是最需要补水的,但是那个时候黄河的流量是比较小的,很难向我们保护区补水。

破解补水之困,这十年,保护区兴建20多个引黄闸口和调水渠,实现了保护区湿地全年不间断按需补水。并实施17个湿地修复项目,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5.2万亩,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累计生态补水5.33亿立方米,相当于35个西湖的蓄水量。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工程专班副组长 王立冬:我们可以在水量小的时候,通过泵船为湿地补水,水量大的时候,通过闸门为湿地补水,这样就能实现全天候地为湿地按需补水了。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高级工程师 吴立新:这几年不断往里面蓄水,黄河丰水期蓄水,芦苇也慢慢陆续长起来了。芦苇芽充当鱼的食物,鱼肥了,鸟的食物就丰富了,都是一条食物链的关系。

补水,更需要网格化精准管理。保护区根据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将湿地划分为49个区域,每个区域将实现按需补水、分区补水、科学补水。得益于生态补水,今年繁殖季,鱼虾贝类格外丰富,东方白鹳的繁殖巢数从去年的120巢324只,增加到152巢470只。而为了实时掌握每片湿地的鸟类活动,今年黄河三角洲新搭建了鸟类动态实时监测系统。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 赵亚杰:覆盖的范围会更广,监测的鸟类也会更多,不只能够鉴别种类,它还能够计数,大群的鸟类计数也能够实现。鸟类的智能识别,它的数据库是非常庞大的。

今年,黄河三角洲这个“鸟类国际机场”更加繁忙,名头也更多,预估将有600余万只鸟类在这里繁殖、越冬和迁徙。这里已经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

目前,黄河三角洲已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之一,2017年至2021年,保护区湿地面积增长了188平方公里。这次湿地公约大会又明确,将有序推进三江源、黄河口等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建设,加强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区也正式进入报批设立阶段。

(总台央视记者 张勤 梁丽娟 蒋树林 张昊 李斌 郭茜 刘佳昕 张志 李琳 刘成 王亚民 佘利霞 孙丽鹏 李炜 杨瑶 湖北台 山东台 逯兴举 孙希磊 东营台 徐振 咸宁台 罗世喜 李瑞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