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嘀嘀,吱……咩,咩,咩咩……
满载着红薯秧、玉米秸秆、豆粕混合后打成的饲料,朱文社的电动四轮车还没进院,满圈的四五十只羊就“随声附和”。
紧跟着朱文社,河南省商丘市人社局驻梁园区孙福集乡小吴屯村第一书记周广智也进了院门。在羊圈前站定,周广智问:“老朱,年前还能卖几只?”朱文社一边往下搬饲料,一边说:“得‘剔剔苗’,那8只公羊个个都有百十斤重了,能卖个一万多块;还有9只小羊羔,也能卖差不多一万块。”
(资料图)
“过个肥年!”村支部书记朱照学接着话茬就进了院,“‘朱三晕’发羊财了。你马上就是村里的乡村振兴示范户了。”
“咱吃水不能忘了挖井人,不是周书记领咱走上光明道,估计我一个黑胡同就走到底了。”在朱文社心里,周广智就是引领自己从懒到勤、由穷到富的自家人。
朱文社今年63岁,年轻时家里穷,没讨到老婆。慢慢地,他就有些破罐子破摔:“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存钱干啥?”手里只要有俩钱,他就每天早中晚喝酒,一天三晕,喝过酒就打牌,输干净后再去打零工,花完再干。后来,村里人就给他“定制”了一个歇后语:“朱三晕”过日子——过了今儿不讲明儿。
2015年之前,朱文社种地最大的“靠山”是老天爷:靠天种、靠天浇、靠天收、靠天吃。可种地靠天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年没到,粮没了。
2015年1月,梁园区驻村工作队总队长周广智来到村里。
帮真贫、解真困,从谁下手?村干部带着他来到了朱文社家门口,一指墙倒屋塌的现场说:“如果这家脱了贫,咱村就彻底没有一个贫困户了。”
进了朱文社的屋,周广智只见一地酒瓶,没有下脚的空。快11点了,朱文社还迷迷糊糊地躺在床上。周广智问:“老朱,咋还不起来做饭?”朱文社说:“刚喝过一瓶。”
这么颓废,怎么脱贫?周广智就经常登门和他拉家常,劝他振作起来通过养羊致富。起初,他爱搭不理。周广智还是不厌其烦地找他聊。
终于,老朱开口了:“你想让我养羊,我这墙倒屋塌,咋养?能把院墙给我拉上不?”
周广智毫不犹豫地说:“院墙拉上,新房盖上。”
“真的?有这好事?”朱文社瞪大了眼。
“那还有假?!就一个条件,实干脱贫!”周广智说。
“中!”朱文社来了精神。
于是,周广智千方百计协调资金、项目,为他盖了房子、拉了围墙,并把水泥路给他修到家门口。养羊的条件具备了,朱文社又说:“我没钱买羊。”“我给你买!”周广智自掏腰包为他买来4只羊。
看到欢蹦乱跳的羊羔,深受感动的朱文社说:“我把牌、烟、酒都戒了,好好养羊,要不就对不起老周你了。”
养羊需要每天打草,整天忙得不得闲的朱文社就没时间打牌了。随着羊越来越多,一忙起来,酒也越喝越少,从每天三斤到二斤再到一斤。如今,晚上累了,他才喝2两。
现在,朱文社养的羊已经发展到四五十只,每年收入三五万元,小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扶贫,不仅仅是发展产业,更要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只有精气神起来了,日子才会持续好起来。”周广智说。
以朱文社为榜样,村里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越来越高涨。
小吴屯村这个昔日的经济落后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经济先进村。村里建起了以储存山药和蔬菜为主的30多座冷库,发展了60多亩苗木,建起了有进出口业务的扶贫车间和养殖场。
如今,村里人人有活干,家家有稳定收入。
于是村里又有了一个顺口溜:朱文社养羊——一天更比一天强!
(记者丁艳 通讯员侯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