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记天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相关资料图)

扫码微视频看一线故事

【奋斗者正青春·一线故事】

“医生叔叔,我能不能不截肢?”“我还能回去上学吗?”“我还能活多久?”每次面对病人这样的问询,李记天都感到心很痛。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副院长、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李记天,出生于医学世家,从小学开始,他就是班里的小医生和足球队的小队医,经常照顾受伤的同学。

2011年,李记天从南昌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同年8月,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学习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专业,并以优异成绩提前一年完成全部课程,后进入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埃尔帕索分校生物系肿瘤免疫研究室攻读博士学位。

2018年1月,经河南省首届招才引智计划引进,李记天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返回家乡,进入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工作。

刚进医院时,郑州院区开办不久,团队就他一人,实验室是“毛坯房”。

“我喜欢挑战。”看到这些,李记天说。一切从“零”开始,采购验收仪器设备、申请课题项目、组建团队……实验室一点点装满,实验成果一步步展现。

李记天接诊过一名留守儿童。小女孩10岁,从鹤壁转诊好几次,右腿呈现病态的纤细,右膝关节处长了一个如铁球般大小的肿块,周径达43厘米。

“我不疼,等好了就能回去上学了。”小姑娘分外懂事。虽然实施了右髋关节截肢手术,但病情仍进一步恶化,癌细胞转移了……

李记天心感痛惜:“如果骨肉瘤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能减少复发、转移,降低治疗难度,避免截肢。”

骨肉瘤就是老百姓常说的“骨癌”,发病率虽然相对较低,仅为2/100万/年~3/100万/年,但好发于青少年,且发病隐匿,误诊率高,导致许多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因此,发病初期的诊断极为重要,怎样才能做到早期识别呢?

李记天痛下决心,投身骨肿瘤的早诊、早治研究,潜心研发骨肿瘤早期诊断试剂盒。

早诊的关键在于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可标志物的筛选需要大量样本,这对于骨肉瘤的研究来说是个痛点和难点。该病种的发病率低,相关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十分匮乏。

从小接触中医,本科学习西医,博士读了基础研究,如何将所学、所长与医院特色联系在一起,李记天一直在探索。2020年,李记天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在职),这次,他选择了中医骨伤专业。

“我想让大家不仅知道中医好,还要知道好在哪里。”这些年,李记天致力于中医药科技研发及科研成果转化,运用现代科技结合传统研究方法积极开展中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

李记天在自己的“两室一厅”连轴转,白天是门诊大厅、手术室,晚上是研究所实验室,几乎天天工作16个小时。为了赶实验进度经常“夜不归宿”。

经过潜心积累,李记天收集了近300例骨肉瘤样本,在国内率先开展大批量骨肉瘤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筛选和鉴定出8种骨肉瘤相关标志物。

同时,李记天带领团队开展多种标志物联合检测效应研究,开发更加便利的骨肉瘤早期诊断试剂盒,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我们不仅要从中医角度解释肿瘤的发生发展,还要从现代医学技术领域来阐明其中的机制机理,二者结合,更好用于疾病诊治。”李记天瞄准国内外骨肿瘤研究的前沿课题,潜心研发骨肿瘤早期诊断试剂盒,针对诊治的药物靶点探索中草药中有用的活性单体成分。

体外诊断试剂盒的研发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诊断靶点的筛选验证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很多:用哪种类型的标志物,什么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如何判断,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如何……

经过大量重复实验的不断验证,李记天取得了一些成果,他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65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国内外科研项目22项,取得发明专利13项,荣获科技成果奖6项,建立了相关的研究平台,获得各项基金一千余万元。

李记天说,未来,希望通过不断修炼与精进,让研究成果尽早应用于临床,更好造福患者。

(本报记者王胜昔丁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