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评剧吗?你听过评剧吗?作为北方人,特别是辽宁人,我想没人会对上述两个问题给予否定的回答吧。

就算从小到大你身边没有一个会哼上两句评剧的家人朋友,你至少还会从赵丽蓉的小品中听到过那段幽默的评剧说唱:“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头……”

李亚鹤认为评剧传承有着天然的优势:从发音吐字上来说,它更接近于普通话,好听易懂;从内容上来说,《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编评剧的多个唱段曾经家喻户晓;从群众基础来看,家里的老辈总能找出几个爱唱评剧的人。

但是,细一想来,真正走进剧场去看一场评剧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甚至是很多年轻人从来没有过的记忆。那么,李亚鹤说,如何去传承评剧艺术,如何让年轻人喜欢上这个曾经仅次于京剧的全国第二大剧种呢?很惊喜地看到了一些好做法,特别是在辽宁这个诞生过“韩花筱”三大家的评剧重镇的有益尝试。

李亚鹤觉得一种是数字化保存的方式,让名家名剧名段永久保鲜。沈阳评剧院借鉴京剧“像音像”工程做法,将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录制完成后,进行数字化转化建档保存。省档案馆也以档案全宗的方式将花淑兰等名家的名剧、名段进行数字化转录和永久保存。

一种是故事化讲述的方式,呈现评剧艺术的独特魅力,解读其精神密码。比如,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拍摄纪录片《评剧》专辑,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讲述评剧演员的非凡技艺与执着匠心。

一种是活态传承的方式,让传统艺术触“网”,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借以走近更广阔受众。比如,李亚鹤看到沈阳评剧院排演的评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运用交响乐乐队阵容,唱腔设计在不失传统的原则下向歌曲化靠近,音乐基于《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旋律而创作,舞美制作包括舞台灯光设计都营造出梦幻的环境,很多年轻观众被这场视觉盛宴所吸引。比如,日前纳入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系统青年科研人才扶持计划的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刘雪申报的《新媒体视域下辽宁评剧流派唱腔表演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项目,甄选具有代表性的剧目,由省内名家趣味解读辽宁评剧流派唱腔的表演特点和呈现方式,以短视频的方式发布在网络平台上,利用短视频的时代感、体验感培养年轻拥趸。

之所以对这些尝试充满信心,一是在于我始终觉得评剧艺术的浅近易懂好听和快板的优势很符合年轻观众的口味,打开哔哩哔哩网站,可以看到大量由年轻的评剧爱好者自发上传的“洗脑神曲”系列、“一听入坑”系列;二是在于我们一直在讨论的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和缓慢的节奏不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但当慢生活和沉浸式体验成为当下众多年轻人的新追求时,戏曲的传承又迎来了新的契机。

所以说,只要能够充分考虑今天受众的情趣、爱好,不断吸收时代文化精华,用新技术赋能传统艺术,就能让评剧传承后继有人,让更多人嗅到评剧的馨香。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