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伞都杯”国际伞具创意设计大赛自6月征集再起,5个月来,组委会依托晋江东石雄厚产业基础,多渠道开展对外征集推介,引发了境内外工业设计业界的高度关注,共征集全球优秀创意伞具作品1267件。行业专家的优中选优中,评选出190件初评入围作品。近日,复评也已顺利完成,35件作品入围下一阶段,大赛终评将于12月上旬举行,届时将评选出金银铜等奖项的最终归属。

实地走访,设计方向更契合

为更好发挥大赛作用,贴近东石伞具企业需求,提高后期赛事作品对接企业转化率,组委会在大赛筹备期间开展企业走访调研,实地探究企业设计需求。

此次组委会工作人员走访了包括梅花、集成、优安纳、雨相伴、东兴、紫烟、福麟盛、富鸿、福兴等十余家东石伞具龙头企业。这其中有的是拥有自主品牌、有的是进行品牌合作,还有的是以代加工为主,基本覆盖了伞具产业的主要生产模式。组委会工作人员走访伞具企业展厅、生产线,了解企业情况及目前的需要解决痛点。除了实地调研外,组委会还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的形式,广泛发放《第三届“中国伞都杯”国际伞具创意设计大赛企业需求调研表》,线上线下相结合。组委会根据调研结果最终总结出5大设计方向。

广泛发动,各方积极响应

本届大赛征集期间在世界设计组织(WDO)、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CEIDA)官网刊发赛事相关宣传,并就本次大赛的亮点进行重点宣传,境内外设计师的纷纷转发。为进一步推动各方的参赛积极性,组委会创新地采用推报合作方推荐制度,可推荐部分作品直接入围初评,极大提高高校及社会团体组织参赛积极性。

收到境内外优秀作品投报,遍及北京市、中国台湾、山东省、广西省、福建省、湖北省、江苏省、广东省、辽宁省、四川省等地区,涵盖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江苏大学、山东艺术学院、中国台湾艺术大学、中国台湾亚洲大学等知名高校;国外参赛作品覆盖巴西、波兰、韩国、俄罗斯、匈牙利、墨西哥等国家或地区。

空中互动,聚全球设计资源

为激发伞业创新灵感,组委会分别于8月30日、9月21日成功开展两场“中国伞都”国际设计与制造创新需求云对接研讨会,在世界设计组织(WDO)、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CEIDA)等国际机构支持下,邀请到国际化与合作项目负责人、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比那努萨塔拉大学设计学院教授Hanny Wijaya女士,亚洲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副院长林信宏先生,生肖国际设计节特邀设计师Akram Mokhber女士,华南师范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蔡江宇先生,中国台湾大同大学工业设计系教授李福源先生,柳州工学院工业设计教研室主任莫红蕾老师、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满锦帆老师,中国台湾台湾中原大学文化产业发展学教师黄文宗先生等8位专家在线进行精彩分享。

研讨会搭建海峡两岸设计资源与伞具制造企业对接交流的平台,整合全球设计资源,推动东石伞具制造业与海内外优秀设计人才、设计成果深度对接,以工业设计撬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世界输出更多工业设计灵感,共同激发无界新意,促进国际化设计趋势接轨。

出类拔萃,千余件作品优中选优

在大赛作品征集结束之后,组委会马不停蹄,积极筹备评审相关工作。组织行业专家及高校学者对此次参赛作品进行初评、复评工作。秉持着本届大赛的参赛要求,优秀鼓励可以落地转化的作品,参赛作品必须立足于现实生产,从实用、简约为出发点,设计极具品质和商业价值的伞具作品。要求作品能充分考虑到伞具物理特性、人体工学,以先进的工业设计理念创作具有外观创新、功能性突破的可落地转化的设计作品。从千余件作品中有190件作品初评入围。近日,大赛复评工作也已圆满结束,经过严格的评选,共计有35件作品复评入围。“此次大赛我们发现了不少作品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也有商业落地孵化的潜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整体水平还是挺高的。”评审专家代表表示。目前,复评入围作品正在晋江市伞业行业协会公示中。

通过举办“中国伞都杯”国际伞具创意设计大赛这样的创新型的工业设计大赛,吸纳更多好的点子,新的思维,同时发现一批优秀的人才,为本土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帮助企业走在行业的最前列。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