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中的“五镇”,与朱仙镇、景德镇等城廓不同,它是古代帝王认为“山川有灵”按方位封祭的几座名山,类似于人们熟知的“五岳”。

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山,即祭祖之地。后来流传下来的仅有五座“镇山”。

《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东镇青州沂山,中镇冀州霍山,南镇扬州会稽山,北镇幽州医巫闾山。据说在唐代以前只有“四镇”,是唐代又新加上了西镇吴山,遂成了有名的“五镇”。


(资料图)

北镇,因闾山在周时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成为五镇之一而得名。

如今的北镇市位于辽宁锦州市东部,医巫闾山东麓。

北镇在战国后期是燕国的辖地。公元前222 年,强盛的秦国大军追杀燕王喜直到辽东,最终灭掉了燕国。

时光流转两千多年之后的1996年5月,北镇廖屯镇大亮甲村惊现刻有“燕王喜”字样的一柄青铜短剑。

有专家推断,“燕王喜”青铜短剑,极有可能是战国后期“秦灭燕战争”的遗物,北镇一带很可能就是那时的古战场之一。

辽代的九位皇帝有三位葬于闾山,为保护陵寝,设置显州,隶属中京道,州下又设三州三县。

因此,北镇不仅潜藏镇山文化、祈福文化、宗教文化,还有大辽契丹文化、或称辽陵寝文化。

金朝南侵北宋,俘虏了徽钦二帝。当年徽、钦二帝曾坐着囚车被押解到闾山短暂停留,分别被关押在闾山帝王谷的两个天然山洞内。

徽钦二帝及眷属受尽了金人凌辱后,金太宗还是不放心,选择继续北上,最终押送到黑龙江依兰的“五国城”坐井观天。

北镇这里留下的所谓“帝王谷”,实际是关押北宋两位皇帝的山谷,而那座“双龙寺”,是不是暗含锁住“双龙”之意就不得而知了。

明朝时,时称广宁卫的北镇属辽东都指挥使司,是朝廷在东北最高军政机构驻地,曾驻军十二万之多。

当时北镇一带还是一片荒凉的洪泽之地。

因为蒙元在东北的势力还没剿灭,所以朱元璋在此建立了军事要塞。为解决粮草供应,朱元璋还决定在广宁卫腹地修建一条运河,利用海上通道把来自中原的粮食、货物输送至此。

这条运河从今北镇东二十里铺北起,向东南进入今盘锦市的高升镇、台安县的城子村,经平洋桥村进入盘锦市沙岭镇西新开河,最后在海城市西古城镇夹信村东进入太子河。全长170里。

燕王朱棣即帝位后,为了强化对东北的统治,在永乐五年,特派武功声威远播,比较熟悉东北情况的王彦镇守辽东,王彦从此镇守辽东长达三十年。

明末,后金崛起,广宁城变为兵家相争之地。

清康熙三年在此设置广宁府,统宁远州、锦县、广宁县。翌年,移府治所于锦州府。从此,广宁县为锦州府所辖。清光绪三十三年属锦州府置广宁县。民国元年(1912年)属奉天省辽沈道。

奉系军阀大帅张作霖,一生与北镇有着不解之缘。

他虽然出生于海城县的北小洼村,却长成于北镇赵家庙村。所以,他一直将北镇作为自己的家乡。

在1923年至1925年间,权势熏天的张作霖在赵家庙村建起了他的张氏家庙。

张作霖成年后,娶了北镇乡绅赵占元的女儿赵春桂。在岳父赵占元资助下,他拉了20多个弟兄成立保险团,负责附近七八个村子的治安。后来应乡民们求助,张作霖替天行道,赶走了在当地称霸多年的土匪金寿山,把自己的势力扩大到27个村屯,也为自己后来发迹打下了基础。

张作霖的六位夫人中,有三位是北镇人,除了大夫人赵春桂外,二夫人卢氏和三夫人戴氏也都是北镇美女。

张作霖的张氏家庙1925年竣工时富丽堂皇。九·一八事变后,张氏家庙先后被日本人和国民党军队破坏。家庙的建筑木料、砖瓦、石料等被洗劫,弄得破败不堪。如今院里北面已改为一所小学校。

无论如何,大帅张作霖与其后代都对医巫闾山有着难以割舍的家乡情怀。

1916年张作霖刚升任奉天督军兼省长时,为应对财政危机,曾通过东三省官银号发行货币。最早发行的东三省官银号“大洋券”中的一元、五元、十元券的背面图案,就是医巫闾山白云观和观音阁。

这是医巫闾山风景名胜首次在货币上亮相。

张作霖的儿子少帅张学良,也对老家这座医巫闾山情深意切。

他曾专门撰写过一篇《闾山赋》,向世人介绍这一名山。民国国画大师张大千还应张学良之托,亲自为医巫闾山泼墨挥毫,留下丹青传世。

为了表达对医巫闾山的无限钟爱,张学良甚至把几个子女的名字都与医巫闾山联系在一起。

他与夫人于凤至所生一女三子。女儿起名张闾英,儿子分别为张闾珣、张闾玗、张闾琪,把闾山有名的宝玉“珣玗琪”,尽用于儿子的名字中。

他与赵四小姐生的儿子,也起名为张闾林,还是关联着医巫闾山。

1926年,张作霖的结拜兄弟冯德麟因心脏病突发在北镇大宅病逝。张作霖不计前嫌,亲自带领奉系大小官员,在北镇为冯德麟办了七七四十九天葬礼。

在过去,北镇的南城门是凯旋门,只有打了胜仗、举办庆典才能走。自明朝大将李成梁之后,冯德麟成了几百年来从北镇城南门出殡的第一人。

在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后,北镇的隶属几经变化,解放战争期间,这里曾经历过战火。

从记载可知,北镇1929年属辽宁省;1932年属奉天省;1934年属锦州省;1949年属辽西省;1954年再度归属辽宁省。

1995年3月,国家批准撤销北镇县,改设县级北宁市。2006年2月,又批准更名为北镇市。

医巫闾山的自然风光,被人形容为有“目不暇接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态的苍松翠柏;水丝如帘的石棚飞瀑;梨花巧构的‘香雪海’,可谓人间仙境,壮美瑰丽。”

位于此地的古迹也较多。有明代洪武初年在辽金广宁府旧址修筑的医巫闾山风光砖城遗址,城东北角有双塔,系辽代所建。西北角有万紫山,风景十分独特。城西五里的北镇庙,初建于金代,元代和明清时期曾历次重修。

说了这么多有关“北镇”的话题,再来看看另外四个“镇”:

东镇沂山

旧称东泰山,别名东镇,位于山东临朐县城东南五十公里处。它距五岳之首泰山不远,且方位又在其他四镇之东,被称为“东小泰山”,为泰山山系。

沂山气势磅礴,风景绝佳,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多立祠祭祀。因此,这里古迹、名胜比比皆是,有古寺、歪头崮、百丈崖、东镇庙、齐鲁长城遗址等。

西镇吴山

原名岍山,亦称岳山、吴岳,位于陕西省宝鸡县新街乡西北的庙川村。

宝鸡为古雍州之地,吴山为古雍州第一大名山。

其山山势巍峨,高峻清秀,丛林苍郁。《山海经》称:“吴山之峰,秀出云霄,山顶相杆,望之常有海势。”

吴山峰峦连绵,逶迤排列,有十七座。其中以镇西峰、大贤峰、灵应峰、望辇峰和会仙峰最为著名。镇西峰为吴山主峰,历代帝赐封吴山之号,即为此峰。

吴山既有西岳华山之险,又有桂林山峰之秀,是一座不可多见的风景名胜山。除了建筑、风景外,这里还流传着唐太宗长孙皇后与昊山的动人传说。

中镇霍山

位于山西省霍州市,相关洪洞、古县、沁源、灵石等县区域。它北接恒岳,南达中条,峰高秀毓,气清势雄。又名“霍太山、太岳山”。

据《禹贡》记载,霍山最早为古代冀州之镇山。《周礼.职方氏》载:

“九州之镇山,在冀曰霍,名于后世不可移。惟冀州据北方,地最广邈,河东尤认山水之雄,而独以霍为镇,意在其巍大隆峻,深厚广博,子诸峰而求群垤,其气象有以冠境内”。

尧帝时期,霍山雄居各镇名山之首,商代以后始号中镇。隋开皇十四年,被正式册封为中镇,迄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

霍山最高峰海拔2540.3米,南北走向约200公里,总面积700余平方公里,有136种野生动物资源,800余种植物资源。

1992年,这里经国家林业部门批准建立了国家级森林公园,2002年,山西省政府又把其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南镇会稽山

会稽山又名苗山、茅山。在浙江省绍兴城外。其山脉东西延绵100多公里,主峰海拔高700 米。山中遍布奇峰怪石,松竹交翠,繁花似锦,属喀斯特地貌。

会稽山山虽不高,但此地文化底蕴深厚,圣贤辈出,久负盛名。

山上著名的古迹禹陵、禹庙及南镇庙、禹穴寺遗址,记载着英雄大禹的千古佳话。相传禹王死于此、葬于此,后人为此立庙、建亭、竖碑来纪念他。

禹庙气势雄伟,始建于梁代(公元545年),有殿宇五进。大门内有著名的《岣嵝山铭》石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就不远千里上会稽,祭大禹。对这座出一帝一霸从而兼有“天子之气”和“上霸之气”的会稽山表示敬仰。

自汉末南朝以来,这一带旖旎的风光,吸引了众多文人学士。他们泛舟若耶溪,轻步会稽山,留下许多丽词佳句。

晋朝顾恺说会稽山水是“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东晋名士王羲之、谢安等,都因“会稽有佳山水”而定居绍兴。而南朝诗人王藉咏会稽山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更是传诵千古。

山中的阳明洞,为道家第十一洞天,香炉峰为佛教胜地,至今香火旺盛。

唐代这里还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门户,明代大儒王阳明在此筑室隐居,研修心学,创建了“阳明学派”。

可见,会稽山内的山山水水,处处都饱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含 。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