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宋-第十集:采桑子-欧阳修.mp323:04来自严鼎中学语文
音频|严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稿|严鼎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北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跟你聊一部电影吧。我很喜欢的,《喜剧之王》,周星驰的代表作。
用电影里的话来说,男主角只不过是一个“死跑龙套的”,连正式的演员都算不上,但他非常珍惜每一次演出的机会,哪怕就是演一个死尸,即使被人狠踹,也坚决不动一下,这是他做演员的决心。他逢人就说:我是一个演员。但是,现实太强大,他一次次遭遇冷眼和咒骂,连发盒饭的都瞧不起他,宁可把饭扔给狗吃,也不给他吃。虽然电影里处处都是无厘头、搞笑的剧情和夸张的表演,第一遍看的时候会乐得合不拢嘴,而且这部电影就是定位为喜剧片,但如果我们稍微深入去看,就会看出主角笑容背后的辛酸和生活的残酷,每个人都能在电影中找到一些共鸣。这是电影中非常高级的一种表现手法。
可以说,《喜剧之王》这部电影就是周星驰作为演员的成长自传,剧中很多情节都是他真实经历改编过来的。这部电影我看过很多遍,越看我就越发佩服周星驰的勇敢,也越替他心疼,因为他没有采用悲剧和写实的方式来呈现他的苦难经历,而是用戏谑、玩乐、夸张的方式来表达,这无异于打碎牙齿往肚里咽,揭开伤疤还要撒把盐。
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乐观地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我们就设身处地地来想一想:你简单回忆一下最近的一次不愉快的经历,让你痛彻心扉的经历,每当你想起的时候,心底是不是都会涌过一阵酸楚?说放下都是假的,那只是说给别人听的,只有自己知道,这痛有多深、多难忘。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就曾表示过,智者不寻求愉悦,他们在忧虑和痛苦中寻找自由。因此,我佩服那些能够直面惨淡的人,佩服能把自己从心魔中解脱出来、从而抵达心灵自由的人。苏轼是这其中的佼佼者,而他的这种豁达心态,有一部分是从他的老师那耳濡目染来的,那就是欧阳修。今天的《风雅·宋》宋词围读活动,我们来讲解欧阳修的宋词:《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首先来欣赏原词: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北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请大家留意,这里所写的西湖,其实并不是杭州的西湖,而是位于作者晚年被贬谪的地方颍州的西湖。在古代,颍州西湖碧流十里,风景清幽,与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并称,也是一处著名景点。
这首《采桑子》的内容非常简单,就是在描写自己游历西湖时的见闻,精致生动地展现出西湖的无限婀娜与生机,好似与我们常见的写景诗词相类似,甚至有点浅俗、套路,不值一提了。难怪有人评价此词“主要还是写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庸俗的富贵气息很浓”;或者是“其中往往充满嗟老伤春之意”,批评其“显得缺乏健康奋发的情绪”。
当然,这些批评的枪口不只指向这一首,事实上,欧阳修在颍州一连写下了十首《采桑子》,都是同一格律、同一对象,只是时节有所变化,从“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到“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时间跨度从春末到夏末。这十首词,用的都是“采桑子”这个词牌名,格律一致,甚至每首词的首句都是以“西湖好”结束。这样的写作模式并非欧阳修首创,古诗词中,我们把它叫做联章词,就是用并列的方式扩张词的内容,写的大多是同一件事物。白居易的《忆江南》、苏轼的《浣溪沙》都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自然,这组《采桑子》也是欧阳修的经典之作,虽然写于晚年,但位于他的词集《六一词》的卷首,可见其文学地位。那究竟这组词写得如何?是否如前面的批评家所说的那么不堪呢?
说起来,欧阳修太喜欢颍州的西湖了,他曾写诗道:“菡萏香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而且,在欧阳修为官后期,四处颠沛流离,但时常绕道来颍州勾留,最终也是终老于颍州,可见其热爱之深切。
那欧阳修为何会被贬官呢?这是我们理解这组《采桑子》词的关键。欧阳修年轻时志得意满,为人刚劲,论事直切,在朝中立志改革来改变当朝的弊病,遭到保守派的诬陷,被贬至湖北夷陵当县令,官位陡然下降。后来又被征召回京。在朝中,欧阳修继续参与改革,与范仲淹等人一同推行“庆历新政”,又遭遇失败,再次遭到小人诬陷,被贬谪到安徽滁州任知州。也就是在这段时期,他写出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这篇作品已经非常能够看出欧阳修的为官之道和人生态度来。还没完,还在走下坡路。他又被贬到了颍州,这个过程长达十年。但接下来的仕途忽然变得顺畅起来,一直升官,做到了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进封开国公。虽然官位极高,朝内影响力极大,但多年的浮浮沉沉早已让欧阳修疲惫不堪,再加上他对大宋官场逐渐失望,此时已经生出退隐之心。他在诗中说:“无将一杯土,欲塞九河流”,他说自己坚持着政治主张无异于用一杯土去堵塞一条奔涌的大河,根本就是无济于事。又值朝中的“濮议之争”,他无端遭受着流言伤害,于是请求到外地为官,几经波折,最终在六十五岁时得偿所愿,退居于颍州。只可惜,第二年便病逝了,享年六十六岁。
经历了朝廷中多年的争名逐利、尔虞我诈、流言蜚语、斥责攻讦,再加之多年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离世,自己也体弱多病,人生渐入荒芜,欧阳修带着一身的伤痕和孤独,回到颍州西湖边,写下了《采桑子》这样一组“疗伤之作”。他会想起好友苏舜钦的话:“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人的情感如果压抑在心中,就一定会寻找外物进行排遣,这是人的本性。可是,排遣情感的方式也有不同。有些人会选择大吐苦水,埋怨哀叹,将平生的不如意都归罪于外界和他人,把自己浸泡在委屈和伤感之中,任由情绪泛滥,无所节制。这样的状态好吗?我想,这样不仅无益于疗伤,反而会恶化病情,徒增烦恼,把人生越过越窄,得不偿失。
欧阳修是怎么做的呢?他让自己陶醉在西湖的美景里,借此来忘却心中的忧愁,为自己开辟一个全新的世界,寄情山水,及时行乐,乐而忘忧。“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其乐无穷也。”他在另一首《采桑子》中直言:“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他说,我不会就此颓废,而是“心无改”。
因此你会在他的《采桑子》中读到这样的词句:“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虽是暮春,却不见伤春悲怀,而是从细雨和双燕身上获得了新的美的享受。“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眼前的无风无浪,是否也是词人内心宁静洒脱的映射呢?正因如此,春天的一静一动、点点柔情才能进入词人眼中,组成一支五音繁会的心灵交响曲,这是在经历了忧患、愤懑之后又回归欣悦、平静的超然洒脱。
此时我们再来读《采桑子》,才会明白,这看似轻快明丽的景象中,蕴含着多么巨大的能量和波澜壮阔的图景;反过来说,欧阳修究竟是有多么宽广的胸襟,能将人生的惊涛拍岸藏于心底,于眼中不现一丝波痕,纵然思绪翻涌,也只化作淡然一笑,和着杯中美酒一饮而尽,斜倚舟上,看“绿水逶迤”“水远烟微”。深圳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范晓燕说:这是失落繁丽后的虚寂、幽寂、闲寂和恬寂,是一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人生至高境界,只有像欧阳修那样历尽笙歌宴乐之后归于退隐的人才能“觉”,才能“悟”,并在觉悟中脱却世事纷杂,无所牵系、清静淡泊地享受和体验生命的美好。对欧阳修来说,虽然这美好短暂了些,却是他生命最终完成的一个盈圆的句号,是他经过人生长途跋涉后,卸下一切重负,走进旷寂而深幽的山林,最后留下的一串空谷足音,清极,幽极。
值得一提的是,欧阳修借助西湖——也就是水——来寄托情感的模式,是文人抒怀的一大传统。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能让人的身心保持一种清明祥和的状态。不仅如此,水还是儒家知识分子反求诸己、进行道德规范的载体。《孔子家语·三恕》中对此有非常细致精妙的解读,限于篇幅,我就不在这里重复了。
今天我们分享的这首词看起来很简短,也很简单,但背后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养分,值得我们一再探求、追问。其实,我们读诗词、读古文,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回归到我们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体验中来,让先贤的智慧和思想来丰富我们的思考,纯化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智慧,引导我们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当我们读完这首词,我们应该去回想自己的过去,是否有过一些苦痛的遭遇,那个时候我们如何面对的?如今想来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如若今后我们不幸还会遭遇一些波折,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应对?我们又该如何排遣心中的压抑与苦闷?我想,欧阳修的这组《采桑子》便能给我们解答。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如果有了这样的思考,那便是我们能从古诗词中汲取的最丰厚的养分了。
这些天我在读《哲学的故事》这本书,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要想快乐,我们就要像年轻人那样天真无知。那时的他们还没有发现贪得无厌、令人疲倦的欲望,他们还不知道,愿望的满足其实一点好处也没有,而且,失败是必然的。
当然,我更愿意把这里的“年轻人”看作一种生命状态,而不是单纯的年龄范围。反观当下,许多年轻人也被世俗欲望裹挟,变得暮气沉沉,缺乏活力与朝气,被生活负担、工作压力、情感纠葛所束缚,被互联网幻象和阶层跨越泡影所迷惑,迈不开手脚,深陷在生活的泥潭之中,无力抬头去望天上的月亮,久而久之,也便沉沦、妥协,失去了生命的光彩。由此看来,我们实在应该多读读诗词,多向古人学习,学着为自己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看“芳草长堤”,去听“隐隐笙歌”。
如此,你便读懂了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