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国际在线河南频道消息(张雨晴):“石表寓精心,氤氲南北变寒暑。星台留古制,会合阴阳交雨风。” 2月21日下午,在位于郑州登封的观星台景区,“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成员见到了这样一副对联。

据了解,此副对联贴在观星台的大门外,高度概括了观星台“昼测日影,夜观极星”预测天气变化和周公测影台“正日景,验四时”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它们的科学价值。

周公测景台 摄影 张雨晴

观星台景区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告成村,包含周公测景台、元代观星台两处天文文物。这里四季分明、农业发达、地理位置居中,是中国古代天文活动的中心。

周公测景(通“影”)台是西周文王四字、周公(姬旦)营建洛阳时,在登封告成以土圭之法测日影、求地中、验四时季节变化的古天文仪器。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太史监南宫说(悦)仿周公旧制,将原土台木表改为石台石表。

周公测景台是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圭表侧影的重要实物见证,也让登封成为二十四节气农耕、民俗等文化的核心发源地。

观星台 摄影 张雨晴

“我身后的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元朝统一中国后,为了恢复农业生产,任用郭守敬进行历法改革。郭守敬在观星台采集数据、制作仪器,通过多方努力,于1280年制定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部历法——《授时历》。”登封市旅游服务中心副主任朱建平介绍说,在《授时历》中,中国古圣先贤准确测得一个太阳年的长度为365天5时49分12秒。这一数据结果,与302年后的公历(指1582年《格里高利历》)仅差25.92秒。

伴随着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观星台下的圭表默默走过了千年岁月。在现在、在未来,它仍将坚守于此,通过身上或长或短的日影,将圣人先贤的智慧结晶传达给世人。

推荐内容